製造
從19世紀30年代開始,元素周期表中的化學元素中的半導體被研究者如貝爾實驗室的William Shockley認為是固態真空管的最可能的原料。從氧化銅到鍺,再到矽,原料在19世紀40年代到50年代被系統的研究。今天,儘管元素中期表的一些III-V價化合物如砷化鎵應用於特殊用途如:發光二極體,雷射,太陽能電池和最高速積體電路,單晶矽成為積體電路主流的基層。創造無缺陷晶體的方法用去了數十年的時間。
半導體IC通過層的方法製造,包括以下關鍵步驟:
* 成像
* 沉積
* 蝕刻
單晶矽晶圓(或對於特殊應用,silicon on sapphire或砷化鎵)用作基層。使用影像技術標明基層上不同的區域,這些區域將被摻雜質或是多晶矽,絕緣體或金屬(以鋁為代表)的軌跡,在上面沉積。
IC 由很多重疊的層組成,每層由影像技術定義,通常用不同的顏色表示。一些層標明在哪裡不同的摻雜劑擴散進基層(成為擴散層),一些定義哪裡額外的離子灌輸(灌輸層),一些定義導體(多晶矽或金屬層),一些定義傳導層之間的連接(過孔或接觸層)。所有的元件由這些層的特定組合構成。
封裝
最早的積體電路使用陶瓷扁平封裝,這種封裝很多年來因為可靠性和小尺寸繼續被軍方使用。商用電路封裝很快轉變到雙列直插封裝(dual in-line package DIP),開始是陶瓷,之後是塑料。20世紀80年代,VLSI電路的針腳超過了DIP封裝的應用限制,導致插針網格陣列和leadless chip carrier(LCC)的出現。表面貼的封裝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出現,在80年代後期開始流行。他使用更細的腳間距,引腳形狀為海鷗翼型或J型。以 Small-Outline Integrated Circuit(SOIC)為例,比相等的 DIP 面積少30-50%,厚度少70%。這種封裝在兩個長邊有海鷗翼型引腳突出,引腳間距為0.05英寸。
Small-Outline Integrated Circuit (SOIC) 和PLCC封裝。20世紀90年代,儘管PGA封裝依然經常用於高端微處理器。PQFP 和thin small-outline package(TSOP)成為高引腳數設備的通常封裝。Intel和AMD的高端微處理器現在從PGA封裝轉到了land grid array (LGA)封裝。
Ball grid array (BGA) 封裝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出現。20世紀90年代開發了比其他封裝有更多管腳數的Flip-chip Ball Grid Array(FCBGA)封裝。在FCBGA封裝中,die被上下翻轉(flipped)安裝,通過與PCB相似的基層而不是線與封裝上的焊球連接。 FCBGA封裝使得輸入輸出訊號陣列(稱為I/O區域)分佈在整個die的表面,而不是限制于die的外圍。
與晶片內的訊號相比,訊號從die中出發,穿過封裝,進入印刷電路板,有非常不同的電參數。這需要特殊的設計技巧,比限制在晶片內的訊號需要更多的電能。
當把多個die放在一個封裝內,稱為System In Package (SIP),當把多個die集成在一個小的基層上,通常是陶瓷,稱為MCM或Multi-Chip Module。一個大型的MCM和一個小的印刷電路板之間的區別是模糊地。
積體電路
積體電路(Integrated Circuit, 通常簡稱 IC)是指將很多微電子器件電路集成在晶片上的一種高級微電子元件。通常使用矽為基礎材料,在上面通過擴散或滲透技術形成 N型半導體和 P型半導體及 PN接面。也有使用鍺為基礎材料,但比起矽需要較高之切入電壓。實驗室中也有以砷化鎵(GaAs)為基材的晶片,性能遠超矽晶片,適合通訊上之高頻應用,但是不易量產,價格過高,並且砷具有毒性,廢棄時處理不易。
第一個積體電路雛形是由傑克·基爾比於1958年完成的,其中包括一個雙極性電晶體,三個電阻和一個電容器。
根據一個晶片上集成的微電子器件的數量,積體電路可以分為以下幾類:
* 小規模積體電路 ( SSI 英文全名為 Small-Scale Integration, 幾十個邏輯閘以內)。
* 中規模積體電路 ( MSI 英文全名為 Medium-Scale Integration, 幾百個邏輯閘)。
* 大規模積體電路 ( LSI 英文全名為 Large-Scale Integration, 幾萬個邏輯閘)。
* 甚大規模積體電路 ( VLSI 英文全名為 Very-large-scale integration, 幾十萬個邏輯閘以上)。
* 超大規模積體電路 ( ULSI 英文全名為 Ultra-Large Scale Integration, 百萬個邏輯閘以上)。
而根據處理訊號的不同,可以分為類比積體電路和數位積體電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