螽斯小檔案 :
分類: | 屬於直翅目 螽斯亞目螽斯總科 |
種數: | 全世界約有10000種,台灣已知約有100多種 |
生活史: | 卵-若蟲-成蟲 |
外觀特徵
螽斯的體型多半瘦扁高聳,體色不是綠色就是褐色系,從頭部伸出一對比身體還長的絲狀觸角,並擁有修長、善於跳躍的後腳。
▲ 螽斯的聽器位於前腳脛節上方。
生態行為
1.看食性
螽斯具有典型的咀嚼式口器,部分種類為植食性,啃食植物莖葉維生;多數螽斯則是較不挑食的雜食性昆蟲,平時多啃食可口的嫩芽,運氣好遇到弱小昆蟲時,自然不會輕易放過補充豐富蛋白質的機會。尤其是夜間,身邊同樣趨光的蛾類便成了最方便捕食的動物性食物;甚至,有的大螽斯還會捕食小螽斯呢!
▲ 大剪斯 具有發達的咀嚼式口器,捕捉時小心別被咬傷。
2.看自衛行為
螽斯具有發達的跳躍式後腳,當遇到危急時,快速彈跳避敵自然就成了牠們自保的慣用伎倆。
不過,神乎其技的保護色才真正是螽斯的自衛絕招。由於螽斯的體色幾乎清一色是綠色或褐色,加上有些外觀會擬態樹葉或枯葉,因此當牠們不鳴叫的時候,天敵很不容易一眼便發現牠們的行蹤。
屬於夜行性的螽斯,平時夜晚多半在森林邊草叢活動,白天則靜止休息。大家可以測一測自己的眼力,看看能夠在白天找到幾隻螽斯。
▲ 螽斯的保護色是牠自衛的絕招。圖為 台灣騷斯 。
3.傾聽鳴聲
螽斯是 直翅目 中二大夜間鳴蟲之一(另一類是 蟋蟀 ),牠是利用上翅左右磨擦來發音,聲音洪亮,其聲音類似紡織機運轉時「ㄐ一……ㄐ一……ㄐ一……」的叫聲,故有「紡織娘」的別稱。螽斯發聲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標示領域或求偶,只有雄蟲才會鳴叫。
相對於發音功能,牠們也有齊全的聽器專司聽覺,螽斯的聽器位於前腳脛節上方,形態似橢圓形的鼓膜。
4.看蛻變、羽化的過程
由於螽斯具有良好的保護色或擬態外觀,假若牠們不鳴叫,便不容易被發現蹤影。較容易找到牠們的機會是準備蛻皮或羽化的時候,因為牠們會挑選枯枝或草桿的頂端來進行蛻變,因此較容易找到。
螽斯一般習慣在夜間進行蛻變過程,所以只要拿個手電筒在山路旁的草叢找尋,便有機會目睹一連串精彩的生態畫面。
▲ 蛻皮完成後,螽斯還會將舊皮吃掉。
▲ 螽斯雌蟲的產卵管。
(